成都49中高中生林某坠亡事件引发广泛热议,林某的母亲在微博平台发文提及的不让看监控和儿子尸体、网传爆料的校内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将其推下、缺乏细节的官方通报等致使舆论沸沸扬扬。
5月11日晚间,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成华发布警方通报,但内容依然过于简略、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事发后,舆论对校方和有关部门种种处理方式抱有诸多质疑:
此事的众多疑点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坠亡学生母亲提到:“10日去看了监控,唯独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11日凌晨联合调查组发布公告后,11日学生母亲发文表示,不认同成华区的调查结果,要求看完整的监控。校方未向家属提供完整监控的做法,刺激了舆论情绪,引发了网民对校方试图掩盖真相的猜测,加之此前出现的多起校园安全事件中,多次出现“监控缺失”的情况,舆论对于涉事核心证据,也就是监控录像的关注度居高不下,在10日校方发布的微博及后续的调查公告评论区,网民声讨“公布监控”的声量很大。
同时,舆论还关注到,校方通知家长及送医时间存在空档期,对于校方第一时间的处置态度不满。成都49中10日公告称,学生林某是在9日18:40坠楼的,但根据其母亲的微博内容显示,林某母亲从警方处得知,救护车是当天晚上8点半才到学校的,而自己接到通知是在晚上9点,这中间两个半小时的空档发生了什么?有网民称,检索发现距离49中最近的医院仅600多米,最远的为3公里,这样的情况下,为何坠楼将近2小时后救护车才到学校?
以上一系列披露的信息点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校方隐瞒真相的质疑。11日下午,新京报报道称,出诊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表示,医院于5月9日18时56分接到120出车通知,到达现场时,坠楼学生已“心跳呼吸停止”。120急救车返回医院时间为19时31分。对舆论场中“未及时救治”的质疑有所回应。
根据坠亡学生家长表述,事件发生后,学校没有在第一时间安抚家长,却对家长板起面孔表示“走法律程序”,坠亡学生家长质疑其校方不许看尸体、未经亲属同意直接送往殡仪馆等做法处理不当。11日中午,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相关民警表示,警方还在继续深入调查之中,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情况,以联合调查组发布的情况通报为准。这一回应,展现了警方面对舆论的正向态度。
5月11日下午,微信公众号“熠杰”发布文章自称媒体人,对林同学的母亲进行了电话采访。文章表示,作者与林同学的母亲沟通所知信息与其微博披露的细节存在出入,如林同学的母亲并未看过监控、其父观看过监控后但因情绪激动记不清细节、校方副校长和校长先后陪同并安抚其情绪等。目前该文章阅读量已超10万,但对整个舆论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涉事学校以及所在区教育部门的前后两份通报,语言生硬冷漠、调查细节和过程缺失,都出现了“只讲结论 不讲过程”的问题。当前舆论普遍认为调查结论的认定太过草率、避重就轻,而且调查结论的发布主体落款为“成华区联合调查组”,却由@成都成华教育发布 这一官微率先发布,发布主体不当引发了网民“教育局管办案”的质疑。
这样的通报结论难以服众,11日上午8时许,坠亡学生家长发微博明确表示,不认同这一调查结果,认为还有诸多疑点没有厘清。微博话题#成都坠亡学生家属不认同教育局通报#以超过8亿次的阅读量迅速冲上热搜第一位。新华社评论表示,遮掩躲避只会引来更多质疑,希望校方践行“求真求实 至善至美”的办学理念,给家长和公众一个交代。@央视新闻 评论指出,有关部门最应做的不是刻意降温,不是急吼吼“灭火”,而是要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针对5月11日晚间的由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官发布的二次通报,同样出现了不少存着舆情“燃点”:
(1)“勘验、走访、监控”对应的细节是否可以更多披露?
(2)“家属无异议”不代表“舆论平息”,网民依然会进行各类猜测;
(3)“不信谣、不传谣”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字面上,若有确切的谣言,也应列明;
(4)“惋惜”二字过于简单,“惋惜”若没有相应的行为与言语的体现,同样会招致“冷漠”解读;
(5)通报有错字,“庚即”应为“赓即”。
面对死者家属和舆论的普遍质疑,通报并未给出详细解释。信息不透明、缺乏同理心的通报及线下处置情况激发了舆论不满与多种猜测,次生舆论迅速发酵,以下为讨论度较高的话题:
事发后,校方警告学生禁止在网上发声,网传该生坠亡与学校一化学老师有关。网传信息显示,坠亡学生占用了化学老师孩子的出国名额。5月11日11点28分,校方工作人员在接受@沸点视频采访时否认学生坠亡与化学老师有关。工作人员表示,网传信息不实,学校会继续发声,积极配合处理。但也有声音认为,事发后大量匿名的“线索”充斥网络,需要警惕是否背后有力量在操纵,借此机会挑动矛盾甚至制造混乱,对于造谣传谣的行为,也要追究责任。话题#化学老师##校方否认学生坠亡与化学老师有关#先后登上微博热搜。
事发后,舆论将官方回应与2017年发生的四川泸县太伏中学学生死亡事件的警方通报作对比,认为对于调查过程、证据的说明过少,调查结论过于草率。虽然不能要求调查组在36个小时内出具巨细靡遗的说明,但同地域的相似事件在前,本次缺乏细节和温情的通报显然难以令公众满意。此外,近年来成都教育领域接连发生成都大学党委书记、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自杀等事件,关联解读声音渐起。
目前,事实、爆料、情绪、谣言重重围绕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监控缺失”“化学老师为留学名额推下学生”“校方处理滞后、态度冷漠”等话题点挑动公众神经。媒体、网络大V和普通网民纷纷从法理情角度深入剖析事件,动态跟踪案情进度,持续探讨各方细节。部分观点甚至对成都教育体系提出猜疑。也不乏有个别声音借机攻击体制,鼓吹美国优越性,甚至鼓动线下游行。不同阴谋论渐露苗头。尽管舆论场声音嘈杂,但也需看到群情激奋下是公众对真相和公平的追求。因而不论是热心网民自己,还是涉事学校、有关部门,都需加以警惕,避免朴素的正义之心被利用。
“心虚”“拖延”等情绪化发言不绝于耳,但理性分析的声量也在不断扩大。不少意见领袖和网民注意到媒体采访了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得知救护车在坠楼十余分钟后便出车。这一细节虽然侧面澄清一则疑虑,但也加深了公众对官方通报不合格的拷问。
5月11日,@四川公安2017年有关四川泸县太伏中学一学生死亡事件的通报因本案再度被热转。这篇曾广受好评的通报一度被当作官方通报范本。公众或许遗忘了该通报发布于事发6日后,通报前,诸多谣言也广泛流传。但不可否认的是,两起案件的前期舆论生态具有一定相似性。
面对学生跳楼身亡事件,较能唤起社会大众对于逝者与家属的同情,公众对于事件调查结果详尽程度的心理预期较高也属人之常情。但在校方错失发声主动权、调查组第一次发声引发争议、成华区警方通报充满“燃点”的前提下,可能还需要第三次发声。并且更多考虑披露信息行为的妥当性:包括回应层级、发布主体、披露更多详实的证据和细节、表达更诚恳与更具人文关怀、更能切中舆论质疑点等等。
据人民众云数据平台显示,5月10日坠亡学生母亲发布微博后,事件迅速引发公众关注,10日下午@成都49中 和11日凌晨@成都成华教育发布 回应后,更是引发了舆论的诸多质疑,同时随着诸多碎片消息的出现,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事件更显得扑朔迷离,热度迅速攀升。截至5月11日17时,共监测到舆情信息71308条。
在整体舆情信息分布中,微博成为事件传播发酵的核心场域,共有信息70221条,占比97.4%。网民密切聚焦事件进展,挖掘线索。#成都坠亡学生家属不认同教育局通报#、#化学老师#、#校方否认学生坠亡与化学老师有关#、#成都学生坠亡事件有哪些疑点#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在整体的舆情信息中,热门词主要集中在“坠亡”“通报”“排除”“校方”“监控”联合调查组”等。
本文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