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形象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无形资产。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发生舆论危机后,及时采取措施维护和修复自己的形象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许多组织仍然怀有冷处理的心态,希望局势缓解后,热度能够降低。即使某些组织在公众舆论上做出了适当回应,他们也经常忽略后来的舆情形象恢复。小编认为,在发生重大舆论危机之后,有关单位可以通过以下四种策略来修复舆情形象:
一、基于实体处置
互联网舆论是是现实问题的网络映射。每个舆情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的原因。没有强有力且身体力行的处置办法,任何舆论回应技能都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树。同时,实物处置反过来会影响舆情的趋势。处置的效果越好,舆论的反映就越好,从而促进了网络和线下的良性共鸣。通过线下实体处置实现以网络舆论为导向的良性联系是有效响应网络舆论和实现形象恢复的关键。此外,如果政府部门可以进一步发布更多信息,将有助于消除舆论的成见,消除舆论的“长尾效应”,并迅速恢复和重塑有关机构的舆论形象。
二、找到与情绪共鸣的身份
在全媒体技术的背景下,网络舆论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出现了立场和态度优先于事实的逻辑表达的问题。网民的表达方式经常表明,观点先于事实,情感先于理性。就真相识别的维度而言,公众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同频率下的情感共鸣。因此,在同一场景中,充满情感的表情更有可能引起公众舆论,并且由于情感共鸣,信息传播将被加速。特别是当前的舆论领域呈现出更加自由,多样和复杂的特征,要求相关机构关注舆论传播的新范式和网民的认同,并关注公众的情感交流和传播。在进行公众舆论指导时,与公众保持联系,以恢复图像。交流,并以此作为舆论指导的起点和立足点。
三、通过仪式感增强知觉
舆论事件发生后,参与推动解决舆论关注过程的政府部门必须及时营造仪式感,以加深公众对政府积极行动的印象。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越来越依赖媒体来构建虚拟环境。在某些公众舆论活动中,网民通过信息传播,意见流和情感互动来发展彼此的认同感。因此,发布与事件有关的文本,图片,视频和其他信息时,可能会对参与讨论的人群产生强烈的心理影响,从而间接弥补他们缺乏紧密和实时的参与。例如,新闻发布会是与公众最直接的交流平台,具有隆重的仪式感,可以在形象恢复策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当部门官员,行业专家等站在舞台前时,他们的形象,行为,语气和表情都传达出大量信息。对于不了解真相的公众,这是充分了解事件真相的最佳机会。
四,用正能量轻视舆论
重大舆论事件背后存在着一种或另一种问题,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导致负面情绪的发酵和积累。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部署针对性报告,以抵消或轻视舆论中的负面情绪。例如,媒体议程旨在吸引公众注意积极的能量,使公众意识到此类事件只是例外,使公众能够看到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和成就,并纠正公众舆论。“没有办法看台山”的误解和偏见。这种指导不仅有助于消除舆论领域的噪音,而且可以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调动社会力量,激发公众的情感理解和认同。
此外,针对一些常见,热点甚至敏感的问题,政府部门不仅要努力解决疑虑,而且要通过生动生动的案例,迅速发表正能量,使好故事成为舆论的热点话题。